[第1课] 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主题: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一样历史多样观 ”的争鸣局面。那么,中国近代始于何事?又起于何时呢?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又是什么呢?本讲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第2课] 侵略还是通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

主题:关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东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鸦片战争是侵略还是通商而展开。那么,鸦片战争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战争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呢?对此,本讲主要从导致战争爆发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因素予以详细剖析,以揭示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及其实质。

[第3课] 半殖民地半封建——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主题: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接受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同时,中国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那么,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讲主要从政治、经济贸易、社会、思想文化四个方面予以详细解析。

[第4课] 农民领袖集团与太平天国的兴衰

主题: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在这次农民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农民领袖集团,这个领袖集团直接关系着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那么,这个农民领袖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瓦解的呢?本讲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第5课] “御外侮”与“靖内患”——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再审视

主题:19世纪后半期,清朝统治者内部的洋务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持续时间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那么,发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动因是什么呢?洋务运动的成效又是怎样的?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本讲主要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第6课] “老师”败于“学生”——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主题:甲午战前,中国几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虽然对国人产生了一些刺激,但还谈不上中华民族的觉醒。直到甲午战争,曾经作为“老师”的中国败于“学生”的日本,中华民族才真正觉醒。那么,为什么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从这场战争中又觉醒到了什么?本讲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第7课] 维新与守旧——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与守旧派

主题:在甲午战争战败的刺激下,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和在朝的一部分开明人士开始觉醒,纷纷寻找挽救危亡的道路,发动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那么,在这场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变什么?如何变?守旧派又反什么?怎样反的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讲主要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第8课] 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主题: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之一就是义和团运动究竟是爱国还是误国。本讲在介绍学术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义和团是爱国的,他们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然而,义和团的爱国逻辑是建立在农民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因而,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9课] “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

主题: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最后十年发动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然而,清末新政并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命运。那么,导致这场由清政府主导的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败”抑或“自败”?本讲在介绍清末新政概况的基础上,对学术界的观点以及研究清末新政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在清末新政的“自败”与“他败”的问题上主张自败论,至少新政内部的失败是第一位的。

[第10课] 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两种设想

主题:20世纪初年,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成为革命派与立宪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两种设想。当今学术界对革命派对中国出路的思考有着比较一致的评价,然而,对立宪派所主张的君主立宪的评价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讲在讲述立宪派政治主张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学术界对立宪派评价的不同观点,提出对立宪派政治主张及其活动评价的几点认识。

[第11课] 偶然还是必然——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主题: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辛亥革命的高潮。那么,武昌起义的发生及其成功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偶然发生的一次历史事件?在学术界形成了“必然论”与“偶然论”的不同观点。本讲在介绍“必然论”与“偶然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必然”与“偶然”做理论性分析,进而指出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其成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历史必然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和影响的一个历史事件。

[第12课]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第13课] 民主政治的进步与挫折——民初政争及其结局

主题:本讲讲述民国初年的政局、民主政治试验及其结局。首先分析了民初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派、原立宪派和革命派三种政治力量及其角逐的实质。接着以第一届国会为例,分析民初民主政治的进步与困境;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而发动的二次革命及其结局。最后总结了民国初年移植西方民主制度失败的原因。

[第14课] 帝制自为与他为——袁世凯复辟与张勋复辟

主题:辛亥革命后,帝制虽被推翻,但新旧复辟势力仍很猖獗,并演出了两出帝制复辟的丑剧。本讲重点分析了袁世凯帝制复辟的背景、经过与结局,并与张勋复辟进行了简要对比。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失败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初共和制度虽然不尽人意,但它打破了封建君臣纲纪的思想观念,民主共和制度优于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第15课] “天下乌鸦”与“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主题:本讲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分析北洋集团的分裂与政局特点,说明军阀派系之间为争北京政权、争地盘、争饷源,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造成了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纷乱现象。然而,与军阀统治的黑暗和社会动乱相伴随的,是社会中出现许多新的因素: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巴黎和会拒签对德和约为转折点,北洋政府也表现出力争国权的外交努力;新文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使思想文化界出现多彩纷呈的局面。

华中师范大学公开课:中国近代史

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

讲师: 朱英、彭南生、刘伟

集数: 15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历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主要采取教学名师讲授的方式展开教学。其特点是:围绕近代史中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点,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既突出重点,又兼顾系统性;关注学术前沿,结合学术讨论中的热点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分析深入;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方式,将史实讲述与学术观点介绍及分析结合起来,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理解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