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化视域下的汉字性质及其起源

主题:本讲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讲授汉字的性质与起源,以形象的例证阐释了如下理论和知识: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二)汉字是汉民族最主要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完成汉民族异地、异时的交际任务。 (三)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记录、传承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同时,汉字本身构形和形体变化中也包含着大量传统文化的信息。 (四)汉字是连结汉民族的纽带。中华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汉字可以使不同方言区的人们顺利、方便地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合作。 (五)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仍在使用的并充满活力的最古老的文字。 (六)汉字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劳动者集体创造的。汉字的直接源头是图画和契刻符号,黄帝的史官仓颉等人进行过系统整理加工。

[第2课] 汉字构形的文化特征

主题:本节分析阐释汉字的形义关系及汉字构形中反映文化信息的方式。具体包括: (一)汉字的形义关系。一是字形的整体与词的本义有直接联系,如象形、指事、会意字。二是部分字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如形声字。 (二)汉字构形对传统文化的反映方式。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在构形过程中,往往通过造字者的主观意图――“造意”来记录反映当时的文化现象。具体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事物形体轮廓的描摹中体现文化特色。二是在图形符号的组合中来体现文化特色。

[第3课]汉字中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服饰、饮食篇

[第4课] 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居处、行旅篇

主题:本讲首先从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的构形入手,分析了“宀”、“堂”、“室”、“宫”“ 门”、“户”、“向”、“家”、“里”、“宿”、“安”等字所寓含的古代文化信息,阐释了上古时期汉民族居处文化特色,进而探讨了其中反映出来的汉民族“尊高”、“崇高”的审美心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然后从甲骨文构形入手,依次分析了“行”、“衍”、“衛”、“涉”、“陟”、“降”、“临”、“去”等汉字构形和使用过程中所反映的古代行旅文化信息,阐释了汉民族上古时期行旅文化的特色及与之相关的汉民族文化现象。

[第5课] 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婚姻、礼俗篇

主题:本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昏(婚、姻、嫁、取、妻、歸、婦”等字的古文字形体入手,分析了在这些汉字的构形中所寓含的传统婚姻文化信息,据以探讨了上古时期婚姻的形式、特征及从中反映出来的男女社会地位、劳动分工、族群关系等社会文化现象。第二部分以“慈、孝、弟、葬、吊、沬、盥、洗、浴”等字的甲、金、篆文形体为依据,分析了在这些汉字的构形中所寓含的传统礼俗文化信息,探讨了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敬老爱幼的美德,及先民重生敬死、和谐互助、崇尚洁净等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

[第6课] 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解读――祭祀、福祉篇

主题:祭祀是国之大事,避祸求福为人之本能。祭祀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从甲骨文构形入手,依次分析了“示”、“祖”、“宗”、“神”、“祭”、“社”、“稷”、“福”“禄”、“禧”等汉字在构形和使用过程中所反映的祭祀文化信息及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阐释了汉民族古代祭祀文化的特色,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敬天畏神”、“天人合一”、“重土地,敬五谷”及追求“福禄禧”幸福生活的古代文化现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7课] 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国学文献阅读

主题:本节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从国学文献阅读的角度,介绍了汉字形体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及不同字体的特点,及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二)分析了当今语言生活中某些人违反汉字构形规律,胡乱拆分解读汉字的错误倾向,指出:据形析义应该依据古文字的构形,决不能以简化字为依据;千万不能把形声字的声符当作表意构件来分析。 (三)举例分析了当今国学经典释读中以今律古、望文生训、妄谈臆说的错误,说明分析字形探求本义和通读文本是避免误读臆说的重要手段。

[第8课] 汉字与网络语言

主题:本节分析网络语言与汉字使用的关系,从汉字的性质及其文化特征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中汉字运用的利弊得失,引导人们在网络语言交际中正确、规范使用汉字。包括: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网络语言主要是词汇问题,核心是网络词语。 (二)常见网络语言的类别。共分为十一类,其中五类与汉字使用有关。 (三)网络词语中汉字的使用问题。

大连大学公开课: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学校: 大连大学

讲师: 李索

集数: 8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文学

课程简介: 本课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汉字进行全方位解读,阐释寓含在汉字形体中的传统文化信息,并结合当今社会语言生活中所存在的对汉字误用、对国学经典文献误释、误读及网络语言中的文字问题,从汉字学理论和汉文化的角度予以分析阐述,帮助学生和听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汉字,在生活和工作中爱护汉字、规范使用汉字。并从中接受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