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上)

主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起源于炎黄时代,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大学的使命是文化育人,青年学子要接受本民族、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成为高度文化自觉的文明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元素即核心理念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天人之学、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居安思危、道法自然、尊师重道、和而不同、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仁者爱人、日新月异、天下大同等。天人之学与中国的农业文明尤其是“水”有密切的关系。

[第2课] 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下)

主题:老子讲“道法自然”,不用祖先神和上帝来解释世界,而是用“一”来解释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他又强调“自”这一概念,认为世界由一到多是“道”本来的创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要按照“上善若水”的原则来做人和做事,并进一步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荀子强调“天人相分”,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理论特色之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就是要求我们从精神上养天地之正气。

[第3课] 中国史学宝库及其特色(上)

主题:中国古代史学发端于《春秋》,孔子为开创者,他注重历史的价值和道德的判断。此后,中国古代史学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战国到两汉是中国历史学的定型时期,“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成为宗旨;第二个发展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到明末,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鼎盛时期,历史著述的体例更加丰富,历史哲学的思考更为深入;第三个阶段为明清之际以后,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总结和转化时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历史学的方法也有转变,自我批评意识高涨。

[第4课] 中国史学宝库及其特色(下)

主题:中国古代史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重视自然历史、人类历史以及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第二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这一套体系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体的;第三是强调历史学家的品德修养、技能训练,强调历史学的经世功能。中国史学在现代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典型的史学流派上,即文化守成史学、自由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三种历史学的形态都取得了很丰硕的理论成果。

[第5课] 道家与中国文化(上)——自然:道家的根本理念

主题:自然概念是老子哲学中首要的关键词,是道家和中国思想史的概念母体,老子并不偏向于“有”,也不偏向于“无”,而是把任何事物放在有无之间和转化之中来看待。自然指示出最合理的存在样式和状态,顺应自然意味着遵守常态,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道路。

[第6课] 道家与中国文化(下)——逍遥和自由

主题:逍遥是道家的一个核心理念,近代以来的学者往往将庄子的“逍遥”等同于西方的“自由”,这是一种误解。逍遥在某种程度上讲,所崇尚的是一种跟文明有差别的、包涵“野性”的精神,它与那些非自然、反自然的世界观不同,尤其与西方的自由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由只是一个对人类社会而言有效的概念,而逍遥则超出了社会,同等地看待自然,逍遥可能包含并超越自由。

[第7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

[第8课]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下)

主题:佛教的理论非常多,三个方面最为关键,即缘起论、佛性论、解脱论。缘起论主要解释世界的一种关系性存在,人类的痛苦在于把那些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联系看成是有实质性内涵的联系,这方面主要有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真如缘起。佛性论是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希望在什么地方,对人类生活的本质有更深刻的揭示。解脱论是说,真正的解脱不能够离开世俗的生活。佛教文化为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打开了一个非常宽阔的视野。

[第9课] 儒学与中国文化

主题:儒学可以称之为人学,就是研究现实的人如何成为理想的人的学问。儒学的世界价值在于,它在信仰上是人文的理性的信仰。它富于辩证的思维,概括起来有四点,即天人合一、体用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

[第10课] 中国优秀教育传统

主题:孔子作为一个好老师,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思想的、能传道的老师,是一个人格崇高者。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他创办私学,将教育事业看做国家大事,开创了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即教学统一、礼教和乐教统一、道教和政教统一。

西北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 西北大学

讲师: 张岂之,方光华,谢阳举,张茂泽

集数: 10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历史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由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张岂之教授领衔,是中国思想史国家重点学科点倾情奉献的品牌课程,浓缩了中国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化学、中西比较等多学科成果,由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中国史学宝库及其特色、道家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与中国文化、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等十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