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课程介绍

[第2课] 盖吉斯之戒:道德和伪善

主题:柏拉图出身古希腊贵族家庭,《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对话录之一,这一讲首先介绍了柏拉图和《理想国》的背景知识。这一讲主要关注的是《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关于道德正义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讨论。具体以盖吉斯之戒的故事描述。之后,教授加入了当代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内容,也就是巴特森对道德伪善的研究,并讨论了这同之前古希腊文献的相关性。最后,教授处理了学生关于《理想国》内容的提问。

[第3课] 灵魂各部分 I

主题:这一讲首先介绍了灵魂划分的概念,通过奥维德《变形记》等文学作品说明人的具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教授介绍了柏拉图、休谟、弗洛伊德的划分方式:柏拉图将灵魂三分为理性、精神、欲望;休谟则区分了理性和情感;弗洛伊德考虑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之后,教授分析了乔纳森·海特所给出的四种划分方式:身/心(无头鸡麦克的故事)、左脑/右脑(对左右脑分割开的癫痫病患者的研究)、旧脑/新脑(脑部被铁棍贯穿的菲尼斯·盖奇的例子)、受控/自动(句子重连相关研究)。最后,教授特别分析了柏拉图理性、精神、欲望三分法。

[第4课] 灵魂各部分 II

主题:这一讲继续上一讲讨论灵魂各部分的问题。首先,教授通过学生投票调查,解释了抽样偏差的问题。之后,教授讲解了双重处理的理论,并使用沃森选择任务这一当代心理学实验对此进行了说明。再后,教授讲到了框架效应,即当实际形式相同时,由于描述框架不同,人脑可能得到不同的反应。最后,教授讲到了她自己所提出的alief概念,这一概念和belief(相信)相对,她解释了何谓alief,并为此举出了很多有趣例子。

[第5课] 有序的灵魂:幸福及和谐

主题:这一讲首先考虑了柏拉图对格劳孔问题的答案[00:05:57]。柏拉图认为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精神、欲望,当三者和谐一致时,人能够得到幸福和繁荣。格劳孔认为,正义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而柏拉图认为正义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部价值。正义之于(广义上的)精神,就像健康之于身体一样,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部价值。之后,教授讲到了乔纳森·海特关于幸福的两个论点[00:28:57]。最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00:34:54],指出了他同柏拉图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第6课] 无序的灵魂:忒弥斯和PTSD

主题:这一讲首先继续考虑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及和谐的理论[00:00:00],特别讲到了如何培育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美德,以及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概念。然后教授讲到了战争,以及精英大学同战争的关系[00:18:50],将战争同正义性问题结合起来。最后教授引入了这一讲的正题,也就是乔纳森·谢关于对格劳孔问题的解答[00:30:58],即道德不仅仅具有工具价值。这部分中给出了《伊利亚特》中关于阿喀琉斯的描述,并讲述了越战老兵在战后所经历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以此作为佐证。

[第7课] 繁荣和依附

主题:这一讲首先讲解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之后紧接着这个实验,讲解了人之间直接关联程度对道德行为的影响。随后,教授讲到了另一个著名实验,即铁丝vs绒布妈妈实验,实验中,小猴选择让其感到温暖的绒布玩偶作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铁丝玩偶。之后,教授讲解了依附理论,以及社会关系对人类繁荣的重要性

[第8课] 繁荣和超然

主题:这一讲首先介绍了爱比克泰德及斯多葛学派的主要思想,其基本主张即宇宙是绝对的理性,人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应该避免理智的判断受到感情方面的影响,应该领悟到自己有能力左右什么,无能力左右什么,尽自己所能同自然保持一致。教授讲解了如何超然,如何让自己不受情感的控制和左右。之后,教授转入到波伊提乌著名作品《哲学的慰藉》。最后,课上讲解了美国将军斯托克代尔在越战被俘时的经历,以及哲学对他的作用。综合上述,教授认为哲学不仅具有工具作用,还具有维持人类内心和谐的作用,这再次回答了格劳孔的问题。

[第9课] 美德和习惯 I

主题:这一讲首先讲解了规范性法则和描述性法则的差别:规范性法则也就是描述事物应该如何的法则,比如你应该将车速限制在65英里/小时;而描述性法则则是事物确是如何的法则,比如宇宙中最快速度是光速。讲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说明,习惯的培养就是从规范性法则向描述性法则的转变过程。紧接着,教授讲解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习惯的观点。最后,教授讲解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讲解了这两者对人类习惯培养的作用。

[第10课] 美德和习惯 II

主题:这一讲接着上一讲讲解美德和习惯,主要还是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首先教授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四个条件,他认为要成为具有美德者,需要:知道行为是符合美德的;正因为是美德,才这样做;具有一致连贯性;行为时没有内心的冲突。之后教授将这同当代朱莉娅·安纳斯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并讨论心流这一概念。最后教授介绍了对神学院学生的实证研究,以及约翰·多里斯在这类研究基础上对亚里士多德论点的批判。多里斯认为影响行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环境,而不是个人品格。

[第11课] 意志薄弱性和拖延

主题:首先,教授接着上一讲,继续讨论多里斯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批判。毫无疑问环境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一大因素,但认为只有这一种因素的环境决定论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之后课程进入人性意志薄弱的环节,教授给出了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进行的连续分类。再后教授讲解了非克制性和双曲折现的理论,给你今天的5美元或后天的6美元你会选谁?教授通过两种情境,用真正的美元奖励在班上进行了投票实验。已知人的意志薄弱性,人该如何自律呢?教授对此给出了三大建议。

[第12课] 效用主义及批判

主题:这一讲是道德哲学这一单元的开始。首先,教授介绍了什么是道德理论:道德哲学是理解道德概念并解释道德原则和理论的系统性尝试。西方哲学中有四大主要道德理论:以结果为基础的结果主义、以正确为基础的义务论、以美德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以神性为基础的宗教伦理学。之后教授引入了这一讲的主题效用主义,效用主义又译作功利主义,属于结果主义范畴,代表人物是密尔,该理论强调道德与否依据最大幸福原则,即为最多数人产生最大幸福。最后,教授通过一些课堂投票,引出了欧麦拉斯的故事,思考第一世界幸福建立在第三世界痛苦之上是否合理。

[第13课] 义务论

主题:假如你来到一个村子,无道的统治者正要处死20人。他问你,如果你愿意亲手杀死1人,其他19人将被释放,否则20人都得死。你认为杀死这个人道德吗?这一讲首先给出了伯纳德·威廉姆斯对效用主义的批判。之后,教授开始讲解这一节的主题,义务论。义务论由康德开创,强调以理性作为根据检验个人的道德准则是否可以普遍化为普遍法则,根据自主性原则强调个人的自由,不受外界控制,有理性为个人离符合普遍化规则的准则,并且作为目的王国中的个人因其人性而被其他成员尊重。最后,教授重点引入了康德的定言令式概念。

[第14课] 电车问题 I

主题:首先,这一讲接着上一讲介绍了康德定言令式的概念,并给出了定言令式的四种等价形式。之后,教授讲解了定言令式的应用。之后,教授介绍了道德理论的目标,并讲解了密尔功利主义同康德义务论之间的共同点。课程后半部分,教授开始介绍这一讲的主题,电车问题。一个电车飞驰着撞向5人,如不采取行动,5人都会死;此时有一种方法可以让电车变道,开往只有1个人的轨道。问让道德上是否允许让电车变道,这就是著名的电车问题。这一讲讲解了这个问题的几种版本,并分析了人们对这类问题反应的差异。

[第15课] 电车问题 II

主题:这一讲继续前面讲解电车问题,考虑不同情况时,为什么人们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差异。教授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三种解释:一是汤姆森的解释[00:09:19];二是格林采用神经成像技术给出的解释[00:20:28],格林认为情感上作出的判断是靠不住的,应该更关注理性上的判断;三是桑斯坦的启发式和偏差解释[00:39:41]。兄妹之间发生不伤害任何人的、双方自愿的性行为,道德上是否有错?用国旗拖地板,道德上是否有错?桑斯坦认为,这些行为道德上并无错,大多数人认为其有错只是启发式的外延过度。

[第16课] 哲学谜题

主题:这一讲考虑了电车问题之外的其它一些哲学谜题,这些谜题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给出系统性的解释。首先,教授结束了上一讲关于桑斯坦启发式理论的剩余问题[00:11:08]。之后教授讨论了躲避/牺牲问题[00:23:26],也就是考虑这样一对问题:如果子弹朝你飞来,你闪躲导致子弹击中别人是否不道德?如果子弹朝你飞来,你拉旁边的人当挡箭牌是否不道德?最后教授讲解了道德运气的问题[00:31:08]:一边打手机一边开车没有事情发生的人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一边打手机一边开车结果撞到人的人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第17课] 惩罚 I

主题:之前一些道德困境都是以虚拟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讲首先给出了一些现实困境[00:00:00],比如日本核泄漏时首相是否应该派工程师敢死队到即将爆炸的核电厂。之后引入了惩罚的概念[00:10:33],惩罚也就是因为某种不当的行为,所受的痛苦或损失。之后教授介绍了惩罚的各种正当性理由[00:23:32]。最后,教授介绍了惩罚的报应主义观点[00:32:11],根据这种观点,如果某被判死刑的人得了重病,我们就应该先将其救回,然后再执行死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犯罪的惩罚。

[第18课] 惩罚 II

主题:这一讲接着上一讲讲惩罚的概念。首先,教授讲解了惩罚的结果主义正当性理由[00:00:00],认为这种正当性理由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后,教授引入了惩罚的两层次理论[00:15:05],试图分层次对惩罚给出更精密复杂的正当性理由,但这种理论仍然存在自身的问题。再后,教授讲解了惩罚方面,关于人心理反应的研究[00:22:16],认为心理学依据也应当放到惩罚的讨论中来。最后,教授将惩罚同之前讲解的道德运气问题联系了起来[00:41:54]。

[第19课] 契约和联邦:托马斯·霍布斯

主题:这一讲首先对惩罚部分的内容作结[00:00:00],讨论个人语境下惩罚同社会语境下惩罚之间的关系。之后,教授开始讲解霍布斯及其作品《利维坦》[00:13:48],并介绍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70亿人类都处在某个政府的管辖和统治之下,是什么让国家、政府这些事物具有正当性?这就是这一讲的主题。再后,教授讲解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概念[00:23:17]。最后,这一讲以霍布斯的三条自然法则作结[00:36:23]。

[第20课] 囚徒困境

主题:这一讲首先讨论了囚徒困境,借用这一博弈论概念,讨论政治哲学中的相关问题[00:00:00]。囚徒困境也就是说如下情况下两个囚徒会怎么做:两个人作案被警察分别审问,如果两人同时沉默,两人都将获刑1年;如果相互检举,两人都将获刑8年;如果一人检举对方一人沉默,检举者将获释,沉默者将获刑10年。之后,教授通过课堂上的一个投票设计,模拟了囚徒困境的情况[00:20:11],并证明了她所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们会怎样进行选择。之后教授讲解了公地悲剧的问题[00:28:59]:大家都把羊放到公地上吃草,最后每个人都放越来越多的羊,结果公地被破坏。

[第21课] 平等 I

主题:这一讲主要讲解了罗尔斯及其《正义论》。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00:00:00]。之后教授介绍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无知之幕的概念[00:11:33],简单说也就是:在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会扮演什么角色的前提下,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才是正当的。在无知之幕后,罗尔斯对社会制度给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任何情况下,个人根本权利都不能为更多人的效用而牺牲;社会和经济若不平等,必须满足所有位置公平开放给所有人,且生活最窘迫者也能从中得到好处。教授在课堂上通过教育、住房、理疗等例子,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验证了无知之幕的概念[00:28:09]。

[第22课] 平等 II

主题:这一讲主要考虑了诺齐克及其《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诺齐克认为,正义和道德是需要关注的,但这更多的是一个过程问题,而不是结果问题。诺齐克给出了所有权正义的概念[00:06:28],这包含获取正义和转让正义。就获取正义而言,诺齐克借用了洛克的观点,定义了怎样的获取才算正义,课上特别地讨论了洛克但书的概念[00:18:22]。之后,课上讨论了"自由颠覆模式"的著名观点,并以篮球明星张伯伦的例子说明这一点[00:30:42]。不管最开始的分配多么平等,如果允许人们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人们有权将财产赠送给自己喜爱的篮球明星,最终分配结果必然有违初始分配的初衷。另外课上还讲解了三种正义的概念:完美过程正义(切蛋糕例子)、不完美过程正义(法律)、纯粹过程正义(轮盘赌)。

[第23课] 社会结构

主题:这一讲首先通过道德运气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观点[00:00:00]。之后,教授考虑了社会结构构建同个人品格塑造之间的关系[00:19:15]。之后教授专门讨论了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对象是WEIRD群体(西方、教育良好、工业化、富裕、民主的公民,双关意思weird是奇怪),具有一定的抽样偏差,因为这个群体在各方面同一般人的总体具有很大差异,教授通过例子证明了这一差异的存在[00:24:13]。最后,教授讲解了经验影响感知这一事实[00:32:34],举出了米勒·莱尔幻觉等诸多例子。

[第24课] 审查制度

主题:这一讲围绕柏拉图关于审查制度的主题展开。首先教授给出了两个同柏拉图论述相关的当代例子[00:00:00]:一个是前美国副总统丹·奎尔批判电视角色墨菲·布朗,奎尔认为电视公然宣扬单身母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道德的一种亵渎;另一个是前几年电视节目中出现美国总统是黑人或女性的形象,结果奥巴马和希拉里后来的选战真实地再现了电视中的虚拟情况。教授就此开始介绍柏拉图对虚拟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论述,介绍柏拉图的审查制度[00:16:08]以及他关于教育的见解[00:24:42]。最后,教授介绍了虚拟对现实有好处的地方[00:30:27],介绍了一些例子:比如电子游戏疯狂橄榄球12关于球员脑震荡的真实体现对现实具有教育作用,电子游戏在美国军队中帮助士兵进行训练培养真实技能具有帮助。

[第25课] 查漏补缺

主题:这一讲是对课程的查漏补缺,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课上教授引入了凯斯·桑斯坦的社会规范讨论[00:05:21]。她举例子说:在系安全带是规范的国家,不系安全带是对规范的藐视;但在一个系安全带不是规范的国家,坐车系安全带反而成了对开车者的冒犯。然后,教授重新回顾电车问题和双重处理理论,通过几个理论重新梳理了这方面内容[00:16:56]。最后,课上详细分析了霍布斯、罗尔斯、诺齐克三人理论的异同[00:26:54],彻底理清了这一重要政治哲学主题,并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进一步的选建议。

[第26课] 总结

主题:这一讲是整门课的总结和最后一讲,以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片段开始,又以《理想国》中的片段作结。首先这一讲讲解了课程的三大目标[00:00:00],说明课程最大的愿望是授学生以渔,告诉学生未来如何进行研究和学习并终生受益的一些方法。之后,教授讲解了这门课的三大主题[00:13:11],一是个人的繁荣和幸福,二是道德哲学,三是社会结构及政治正当性。再后,教授讲解了这门课中始终贯穿的三个重要内容[00:25:07]:一是灵魂各部分、二是道德运气和控制、三是个人和社会。最后课程以三段引文结尾[00:45:39]:爱比克泰德说,扰乱人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然后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如何培养美德的论断;最后是柏拉图的伊尔神话。

耶鲁大学公开课:人性的哲学与科学

学校: 耶鲁大学

讲师: Tamar Szabó Gendler

集数: 26

授课语言: 英文

类型: 国际名校公开课 哲学

课程简介: 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课程配合西方传统哲学著作学习,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皮克提图,霍布斯,康德,密尔,罗尔斯,诺齐克。此外,本课程还同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现联系在一起,从哲学和心理学两大层面交叉审视问题。课程围绕三大主题构建:幸福和繁荣、道德和正义、政治合法性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