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Of Love—by Francis Bacon

主题:《论爱》是弗朗西斯·培根写于1612年的一篇散文,1625年修改后再版。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逻辑说明爱情之于伟人的关系,培根认为,在人的生命中,爱情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伟大的人应当力避它的负面影响,因为它会给人造成无尽的麻烦。他反对伊壁鸠鲁关于爱一个人便全身心地把自己专注于所爱的人的观点,主张把爱情与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小心翼翼地区分开来,因为爱情让人失去理性和智慧,更让人失去财富,沉迷于爱情更会使人堕落。该文短小精悍,但内容丰富,文笔古雅,引经据典,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第2课] 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by Joseph Addison

主题:《墓园沉思》是约瑟夫·艾迪森写于1711年的一篇佳作。该文指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之中,作者发现有些墓志铭对于死者给予了过多的溢美,有些则太过简单,有些甚至完全扭曲死者的生平。看到墓地中曾经的芸芸众生如今平等地长眠于地下,作者感慨唏嘘,并从中反思人生的哲理。全文字里行间之中没有感伤、悲观和绝望,有的只是作者立足死亡对于人生的回望和关于平静人生的慷慨建言。该文行文流畅,文辞优美,读来令人难忘。

[第3课] A Treatise on Good Manners and Good Breeding—by Jonathan Swift

主题:《论教养》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生前写成但到他死后的1754年才发表的一篇散文。文中区分了一般生活礼节和人的修养,对于18世纪弥漫在上至宫廷、下至普通百姓的英国社会中的一种繁复的日常生活礼节的风尚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作者认为,一般生活礼节源自一个社会对于理性的共同需要,而真正的修养则来自个人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遵守一般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并不会使人立刻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然而,修养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对于礼节性的形式我们不需过分在意,过分地追究这些形式只能让人暴露自己修养的匮乏。该文说理清晰、透彻,用例具体、生动,特别是幽默和讽刺的运用一针见血,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

[第4课] Conversation—by Samuel Johnson

主题:《论谈话》是塞缪尔·约翰逊写于1752年的一篇美文。该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谈话乃是一种艺术,但作者通过一种奇异的逻辑说明:所谓谈话的艺术其关键实不在艺术,而在于给人欢乐。作者首先表示,给人欢乐的谈话与知识的多少和德行的高低不成正比,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给人讲故事以博人一乐,但是不会讲故事的人也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一个生性的乐天派、一个生性平和者和一个谦虚的人都可以给人欢乐。与人相处中,我们可以通过任何一点点的努力给人以欢乐。给人欢乐者受人爱戴,而受人爱戴无疑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一种感受。该文立论奇特,思想深邃,语言华丽流畅,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第5课] Dream-Children, A Reverie—by Charles Lamb

主题:《梦幻孩子:一段幻想》是查尔斯·兰姆写于1822年的一篇经典佳作。该文于梦幻中起步,完整地叙述了作者一日傍晚在座椅上打盹时做的梦。在梦中,作者应两个孩子的要求描绘和讲述自己外祖母的为人和往事,讲述了自己和兄长一起长大的情谊以及自己与孩子母亲之间的美好爱情,叙述中充满了对于甜蜜往事的留恋,对于痛苦往事的悔恨,对于未实现的爱情和家庭的无限憧憬。散文在梦幻孩子渐去渐远的话语中结束,现实的凄凉与梦幻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作者对于温暖家庭的渴望。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慨叹不已。

[第6课] Sweetness and Light—by Matthew Arnold

主题:《甜蜜与光亮》是马修·阿诺德写于1869年的一篇长篇论文。原文洋洋万言,对于英国维多利亚社会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本讲为该文开篇的前四段。作者在此系统阐述了文化的两种动因,一种是基于科学激情的知识追求,一种是基于社会激情的完美社会追求。他认为,英国应当努力建设一种融合科学激情和社会激情的完美社会,一种同时兼有“甜蜜和光亮”的社会。该文具有学术文章的严谨,论理层层递进,语言表达通畅有力。

[第7课] The Tomb of Keats—by Oscar Wilde

主题:《济慈墓》是奥斯卡·王尔德写于1877年的一篇名作,全文800多字,记述了作者不久前赴罗马时参观英国诗人济慈墓的感受。文章开篇详细介绍了济慈墓的地理方位和墓碑等情形,说明了其环境的美丽和优雅。但是,紧接着作者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城市所受到的待遇大鸣不平,他认为,济慈的墓地应该松柏长青,应该有更加醒目浩大的墓碑,应该立一个彩色胸像。文章最后以一首流传甚广的十四行诗结尾,诗人表示将用自己的眼泪不断洗刷诗人光辉的记忆。该文文思泉涌,文笔华丽,文采飞扬,诗文俱佳,令人过目难忘。

[第8课] Insouciance—by D.H. Lawrence

主题:《逍遥》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写于1928年的一篇佳作。文章记叙了作者一次在法国度假过程中的经历:在作者下榻的宾馆阳台上,他不经意中与住在隔壁的一位英国老年妇女交谈起来,这个女人最喜欢的话题是墨索里尼、法西斯和国际政治。作者对这类话题毫无兴趣,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生活应该属于此时此地的当下,无视现实的环境,把心思放在那遥不可及的政治和抽象虚空的事情上对于改善生活毫无益处。作者表示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一种透过本能和直觉的生活,本能让他关注现实,直觉让他理解生活。该文立意独特,语言风格生动、夸张,极具表现力。

[第9课]First Snow—by J.B. Priestley

[第10课] The Death of the Moth—by Virginia Woolf

主题:《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稍早写成但直到其去世之后的1942年才公开发表的一篇佳作。该文通过细致刻画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临死前绽放的生命能量,表达了作家对于生命的热爱,同时通过对于飞蛾坦然接受死亡的态度的描述,抒发了作家面对死亡到来的从容和淡定。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跟伍尔芙的许多其它散文一样,本文表面上刻画和讨论死亡,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力量的讴歌。文章于细微处入手,探讨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宏大轨迹。作家文笔优美,风格细腻,思想深邃,耐人玩味。

苏州大学公开课:英语经典美文:从培根到伍尔芙

学校: 苏州大学

讲师: 王腊宝

集数: 10

授课语言: 英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文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选择英国文学史上10位著名作家的10篇经典美文作为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培根之《论爱》、艾迪森之《墓园沉思》、斯威夫特之《论教养》、 约翰逊之《论谈话》、兰姆之《梦幻孩子:一段幻想》、 阿诺德之《甜蜜与光亮》、王尔德之《济慈墓》、劳伦斯之《逍遥》、 普里斯特利之《初雪》和伍尔芙之《飞蛾之死》,首篇写于17世纪,末篇写于20世纪,时间跨度长,但篇篇佳作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核心主题,内容深刻,语言优美,风格多样,这些美文从各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的传统积累以及文化基础。本课程将结合各篇作者之生平和写作背景,一方面着力梳理和讲解这些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介绍其在语言风格方面的特征。通过深入的解读,帮助学习者获得对于现代英语及其文化的了解,提升英文素养,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