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导论:作为爱情良药的哲学

主题:本集中,David O'Connor教授介绍了课程框架和主要内容,指出将通过对柏拉图对话、莎士比亚戏剧、天主教文本和一些电影的解读,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关于爱情的问题。他还对阅读、观影、讨论等的要求作了说明。

[第2课] 电影异域夜店

主题:影片《异域夜店》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因家庭变故遭受心灵创伤后,寻求慰藉却陷入性爱漩涡的故事。本集中,David O'Connor教授通过对片中平行结构的分析和人物心理的解读,指出性爱生活不单纯关乎性,而更关乎对他人创伤和残缺的包涵。

[第3课] 《会饮篇》费德鲁斯和包萨尼亚

主题: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一篇关于爱的本质的作品,以演讲和对话的形式写成。本集中,David O'connor教授介绍了作品的阅读方法、译文版本、雪莱译文的特点等,探讨了语言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讲解了《会饮篇》中费德鲁斯和包萨尼亚的两个演讲。

[第4课] 安德鲁·德布斯《坠入爱河》

主题:退役海军医生特德念念不忘战士死去的情景,始终有种内疚存于心底,却无处发泄;演员苏珊在成功的演出后充满了感激与喜悦,却无人言说,害怕自己的欣喜变成他人眼里的吹嘘。两人在一场派对上相见,卷入一段情爱关系。本集中,David O'connor教授将带领我们解读安德鲁·德布斯的短篇小说《坠入爱河》,从堕胎的结局开始,挖掘藏于故事字里行间的爱情哲学。

[第5课] 柏拉图《费德鲁斯篇》苏格拉底的第一篇演讲

主题:柏拉图的《费德鲁斯篇》记录的是发生在苏格拉底和费德鲁斯之间的一篇充满睿智的对话。他们都借助第三方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情爱欲求,并利用修辞和演说的技巧试图为自己带上一个个面具,在似是而非中打情骂俏。恋爱中的人是否都善于伪装?情爱关系是否能让人找到丢失的自我?本集就此进行了探讨。

[第6课] 柏拉图《费德鲁斯篇》苏格拉底的车夫演讲

主题:在上一集中,我们讨论了苏格拉底在《费德鲁斯篇》中的第一篇演讲,奇怪的是,他把脸蒙了起来。此举旨在表明演讲的内容并非本意。本集所讨论的是苏格拉底随后作的“车夫演讲”。他收回了前一个演讲观点,认为情爱关系中人应当是疯狂的,爱人从所爱之人身上寻回神圣圣洁之物,所爱之人则从爱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

[第7课] 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

主题:《威尼斯之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著名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奥森巴哈也是一个作家,为了新的创作决定去威尼斯度假,寻找新的灵感。然而,在扁平鼻、露天牙、苍白的肤色、黄色物体等一连串与死亡和放纵相连的意象中,始终奉艺术自律为创作和人生信条的奥森巴哈,却受到了波兰男孩达秋的诱惑,一步步走进了丛林,被情爱的老虎所吞噬。自律和热情能否共存?艺术能否掌控美?自律之下创作的艺术和情爱的引诱下爆发的热情,究竟哪一个更为高尚?这些柏拉图就曾试图回答的问题,这个故事又给出了怎样的回应?学完本集,收获的将不止这些。

[第8课] 《会饮篇》厄律克西马库的演讲

主题:本集讲解的是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第三个演讲,即厄律克西马库的演讲。O'connor教授认为,这个演讲本身并不严肃,演讲者本人也多次沦为他人的嘲笑对象。但演讲中却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主题:爱情与音乐和诗歌的关系,爱情与神圣圣洁之物的关系,爱情与性别的关系。这些话题或明或暗,此后的演讲都会一一论述。

[第9课]《会饮篇》阿里斯托芬的演讲

[第10课] 电影《理发师的情人》

主题:由导演帕特利斯·勒孔特执导的法国影片《理发师的情人》讲述的是一个悲情的浪漫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安东尼十二岁时对附近的一名理发师心生爱慕。在她突然死去之后,安东尼决定要娶一个理发师为妻,并最终如愿与美貌的马蒂尔德走到一起。感情热烈之时马蒂尔德却选择自杀,只留下一封遗书,说自己害怕失去眼前的幸福美满而先走一步。对此,O'connor教授结合影片情节探讨了时间和爱情的关系,生育和爱情的关系,男性和女性对待时间的不同观念等问题。在封闭的“爱情之茧”中,幸福的男女究竟能浪漫多久?

[第11课] 《马太福音》第19章《创世纪》前三章

主题:上集讲到,《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以神话的方式阐释了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爱情的本质,指出人类受罚后,渴望再次结合,而神顺便赋予了他们性的能力,使他们繁衍生息。结合和生育这两个主题同样出现在《马太福音》第19章中,但在这里,这两个主题是紧密相连,而非彼此分开的。在这篇关于婚姻的教诲中,耶稣将《创世纪》中神造人的故事与伊甸园里亚当夏娃的故事结合在了一起,说明了走入婚姻表明人胸怀的开阔,因为只有两种人可以放弃婚姻,一种是为天国服务的人,另一种是无能的阉人。走入婚姻是神的赐予,基督教世界不允许离婚便是由此而来。

[第12课] 《会饮篇》苏格拉底的演讲

主题:本集讲解的是《会饮篇》中苏格拉底的演讲,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演讲。在整篇对话一开始,大家已经把美神排除在外,然而苏格拉底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女性之口来发表他的演讲。他的演讲涉及了此前演讲中已经提及的话题,如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爱情和死亡的关系,并着重指出,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不应满足现状,而应永无止境地追求更高更美的东西。爱一个人并非只是为了寻求安慰,而是通过与一个美好的人的结合,激发潜能,完善自我,凭借一股创造的欲望,一步步走向美的更高境界。

[第13课] 《指环王》小说和电影

主题:还记得十年前,魔戒三部曲红极一时的时代吗?在苏格兰古老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个正义与邪恶、朋友与敌人交织的奇幻故事。魔戒三部曲是根据托尔金写于半个世纪前的小说改编而来,大获成功。然而,看似忠实的改编是否真正忠实?看似偏离的情节是否违背了作者的愿意?本集中,O'connor教授将带我们领略电影中的精彩片段,解读电影制作背后的商业机密,探讨爱情、生命、死亡这些永恒的文学话题。可谓大饱眼福的同时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亮点:讲师就托尔金的小说《指环王》和彼得·杰克逊电影《指环王》在部分场景中的区别,讲述了电影在阐述小说原作时做出的改变,指出电影偏离了托尔金的写作初衷。尽管很多地方都是牵强附会,但是该讲师的观点还是很新颖的。

[第14课] 电影《小心缝隙》

主题:《小心缝隙》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不是一部叫座的商业大片,却是一部探讨人类爱情、生命和伦理的深刻的哲思影片。影片由五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它们在结尾处汇合到了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画关于爱、关于宽恕的人间图画。O'connor教授从片中的一首插曲入手,分析矛盾交织的人物心理,解读人物如何在宽恕他人、乞求宽恕的过程中发现自我,重获爱的能力,打开另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第15课] 德布斯《世间所有时间》

主题:现代社会,吃饭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交往功能。不过要是这两个功能被分离,世界将会怎样?曾经,男女欢度一夜后不会去想,十个月后要有个孩子怎么办,因为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性和生育,一因一果;后来有了避孕措施,人们有了选择的权利,性和生育可以分离,人类的整个社会文化结构都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性可以不必以婚姻为归宿,人们可以为性而性,构建家庭的责任被享受男女之乐的欲望所替代,无疑是有负面社会效应的,对此,何以应对?本集通过德布斯的短篇小说《世间所有时间》,并结合教皇保罗六世的《人类生命》和性文化巨变的时代背景,探讨了这些问题。亮点:性行为的生育性和结合性是共存的吗?这个转变时人类生活结构的一次根本变化,这不仅仅是依次技术革新。它改变了我们最基本的东西。

[第16课] 莎士比亚《奥赛罗》第1-3幕

主题:爱上一个人,却又轻易听信他人的谗言而离开一个人,这是伟大的莎士比亚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奥赛罗》。究竟是情人之间缺乏信任,还是奥赛罗太容易轻信别人?O'Connor教授分析指出,真正的原因在于,奥赛罗的高傲和尊贵感在他心中种下的渴求自由的种子,从来没有因为爱情的到来而消失。相反,一旦有任何可能让他摆脱家室,获取自由,他便自然地牢牢抓住不放。爱情和自由这对矛盾体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家、哲学家们思考的谜题。审视这一问题,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第17课] 莎士比亚《奥赛罗》第4-5幕

主题:你知道吗?人是容易听信谗言的动物。若有某一想法先入为主,任何支持这种想法的流言蜚语都会信以为真。人生苦短,我们没有时间检验每句话的真假,但轻信谗言,却导致不欢甚至酿成悲剧。奥赛罗潜意识中不愿面对自己性能力退化的现实,不愿把自己的弱处暴露在年轻美貌的妻子面前,就听信他人诽谤,杀害了妻子,没能在洁白的床单上渐上爱的血迹,成就完满的婚姻。本集探讨的就是这一人性弱点。

[第18课] 安德鲁·德布斯《罪恶倒计时》

主题:为什么说文学和哲学的较量是美和道德的较量?对同性产生性欲正常吗?古希腊的男性都是同性恋吗?择取性爱对象的第一标准究竟是美还是性别?向上帝忏悔求得宽恕,是对自己的纵容吗?向另一方隐瞒婚外情是不忠的表现,还是独自承担赎罪的痛苦,免去另一方宽恕的痛苦?本集将通过天主教小说家德布斯的小说《罪恶倒计时》探讨这些问题。

[第19课] 解读电影《汉娜姐妹》

主题:电影《汉娜姐妹》中,大姐汉娜从小就操心家里家外的各种事。因此,从这个家庭走向新的婚姻家庭,汉娜在哪里都是主导者的角色。她一心为周围人操心,却不愿麻烦别人;她只知道给予,而从不表现出任何需求。这样的无私,在周围人的眼里、尤其是爱人的眼里,成了一种无所欲求、拒绝他人爱的表现。O'Connor教授称其为“大姐综合症”。其实,我们所处的社交圈内也有很多汉娜一样的大姐,看看这部电影,也许能帮我们更好地做好“大姐”,与“大姐”相处。

[第20课] 电影《牙医的秘密生活》

主题:若发现有人欺骗自己,有的人会揭穿谎言,一解心头之恨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有人则帮助对方一起编织这场骗局,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是在拯救更重要的东西。电影《牙医的秘密生活》讲述的就是第二种情况,男主人公发现妻子有外遇,却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妻子避而不谈,最终挽救了一场差点结束的婚姻。本集将带你思考:内心的声音有多少时候没被外在的行为所采纳?一时尊严的丧失与长远的幸福孰轻孰重?揭穿谎言的情感和藏匿谎言的理智,谁该战胜谁?

[第21课] 安德鲁·德布斯《雪外》

主题:性在爱情中是什么角色?有人对其避而不谈,认为性是物质的东西,而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精神层面的交流;这种蕴含在灵魂交流中的爱情,又可以顺便通过性去表达,这才赋予了性积极的意义。也有人认为,只有婚姻的爱情不是完整的,婚姻只是爱情面向公众的一面;爱只有继续通过私密的性爱生活实现至高至上的结合才完美,因此性是意义重大的存在。进一步而言,肉体的意义何在?仅仅是一个躯体,还是承载着生命的意义?为此,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他人的身体。这些是本集探讨的话题。

[第22课] 电影《巴贝特之宴》

主题: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高尚可以同时实现吗?新教推崇通过禁欲实现精神上的虔诚,即牺牲物质享受换来灵魂的完满。影片《巴贝特之宴》挑战了这种传统的新教观。法国天主教女厨师巴贝特为一小群新教徒做了一顿法国大餐,新教徒们决定对食物只字不提,但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争端和矛盾却也化解了。O'Connor教授认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可以统一。

[第23课] 电影《情如物证》

主题:人在爱情中,可能会遮蔽了眼睛,事事都充满怀疑,只有亲眼所见才敢相信。而怀疑的心态和眼光恰恰阻碍自己感受对方的爱。很多时候,寻求所谓的证据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转变态度,尝试去信任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爱情可以很美好。电影《情如物证》的主角是一位盲人,讲述的是他战胜心理和生理的障碍,找到了信任的友情。爱情还是友情,道理理应想通。且听O'Connor教授逐一道来。

[第24课] 《会饮篇》亚西比德的演讲

主题: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做“爱恨交加”。有的人既能让你爱到死去活来,又能让你恨之入骨。既恨不得这个人马上去死,又最最舍不得离开。恋人之间的这种情感真叫人捉摸不透。苏格拉底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让亚西比德既爱又恨。亚西比德自信地以为能通过自己的美貌虏获苏格拉底的心,却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伤了自尊,蒙受羞耻。与其让对方的优秀和完美伤了自尊,不妨将其化成上进的动力,或许能改善恋人间的关系。看完这集,也许能帮你解开某个心结。

[第25课]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1)

主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些因时间的冲刷、死亡的洗礼而荡气回肠,有些因地域的阻隔、命运的捉弄而令人唏嘘。然而,并不是悲剧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我们依然乐见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并不是悲剧才能诠释爱情的复杂,我们同样能在喜剧中领略爱情的奇妙。《仲夏夜之梦》是莎翁为数不多的喜剧之一。凭一支生花妙笔,莎翁将情人私奔的古老桥段与戏剧这一表演形式联系在一起。爱情本身是不是带有表演的性质?仙王仙后的爱情又是怎样折射出凡尘男女的百态?友情在命运交错的爱情前是否不堪一击?本集将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的深度解析,探讨这些历久弥新的话题。

[第26课]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2)

主题:莎翁曾说:“你所以爱她,因为晓得我爱她。”简单的诗句道出了爱情、欲望的模仿性质。爱情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他者激发的。《仲夏夜之梦》虽是皆大欢喜的喜剧,同时又是这句话的戏剧版注脚。本集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探讨《仲夏夜之梦》中爱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中间媒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然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意识到爱情本质上的模仿特性之后,我们又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在看到别人陷入盲目爱情的同时,能否做到反躬自省?剧中现实与戏剧元素的交织,又给我们的观剧体验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本集将为您一一道来。

[第27课] 柏拉图《费德鲁斯篇》苏格拉底的车夫演讲

主题:作为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课,本集对柏拉图《费德鲁斯》中马车夫的演讲再次进行了解读。O'connor教授进一步剖析了《费德鲁斯》马车夫的演讲和《仲夏夜之梦》两部作品中所涉及的爱情和自我的问题。在课程的最后,教授还对本学期所学作品做了简略的总结,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圣母大学公开课: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

学校: 圣母大学

讲师: David O'Connor

集数: 27

授课语言: 英文

类型: 国际名校公开课 哲学 国际名校公开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探讨人类爱情,试图融合哲学分析与文学想象。本课的阅读书单包括雪利译版的柏拉图研讨会(O'Connor改编),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奥赛罗,罗马教皇的人类生命通谕,荷马、莎孚和叶慈的选集,以及安德鲁·杜伯斯的短片小说。同时,本课还指定了六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