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财政学:治国之道

主题:本讲讲授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阐述的主要要点有:政府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与个人、家庭、企业、民间组织的区别和特点;财政学者需要满足的特殊要求;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实证分析的内容;规范分析的内容。本讲介绍政府组织体系——公共部门的基本框架,从横向来看涉及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私人部门、居民家庭部门以及私人企业部门等基本概念,从纵向来看涉及中央对于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层级关系的基本概念。

[第2课] 政府收支与活动

主题:本讲讲授财政收支的基本形式和政府活动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税收、使用费和公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支出的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对研究财政问题的重要性;政府活动的领域;各种不同的财政观点和政策主张的基本特征以及历史演变的趋势。

[第3课]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主题:本讲主要讲授财政支出是政府活动在经济上的反映,我们可以从财政支出的一个个项目,一串串数字中得到答案。由于财政支出数额巨大,要认识和掌握政府钱花到哪儿去了,就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去向。

[第4课] 财政支出效应与财政支出绩效

主题:财政支出是一项资金的运动,其流量、流向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就必须搞清楚为何政府要把钱花在这些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使用后的效果如何;再次,财政收入是有限,是来自纳税人的,会使纳税人的利益受损,即政府支出是有机会成本的,政府使用必须有效。因此还必须了解财政支出使用效率如何,应如何使用,才能产生最好的绩效,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第5课] 财政支出与民生

主题:本讲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和中国现阶段国情两个角度,阐述了财政支出和民生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基于我国基本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民生财政的进展与差距;最后从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结构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的方向。

[第6课] 政府收入从哪里来

主题:本讲讲授财政收入的基本权力来源和基本类型。阐述的主要要点有:从政府自身的非生产性与庞大的政府支出需求出发,政府需要筹措必要的财政收入;政府可以通过政治管理权、公共资产所有权或占有权、信用权、行政管理权进行财政资源的汲取;按照分析政府收入的具体形式,税收收入、国有企业经营收入、公共收费、债务收入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财政收入形式与基本特征。

[第7课] 什么是税收

主题:本讲讲授税收收入的存在依据、基本内涵、形式特征等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从公共需求视角、交换视角和经济调节视角分析税收存在的依据;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依据的权力类型、征收的最终目标与表现的法律形式等方面解释了税收的基本内涵;从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层面分析了税收收入的形式特征。

[第8课] 政府如何征税

主题:本讲以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原则阐述了政府课征税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会财富运行指出政府可以对商品流转额、企业所得、个人所得以及财产进行征税。在按照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对我国现有18个税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2013年税收收入构成分析流转税在我国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税制的发展方向。本讲最后以举例方式分析了我国现行三种主要的税收征管模式:自主申报、代扣代缴以及代收代缴。

[第9课] 财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分析

主题:本讲重点讲解财政体制的概念、基本内容、主要类型;从财政体制的属性与作用出发介绍了需要财政体制的理由;阐述了制约财政体制选择的主要因素。全讲的分析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并辅之以数据、图表分析及其说明。

[第10课] 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发展与创新路径

主题:本讲重点讲解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与发展;财政体制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一项根本制度,其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国外财政体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中国现行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财政体制的未来改革方向。

[第11课]国家预算

[第12课] 政府采购管理

主题:介绍政府采购的概念、职能、目标;中国加入WTO-GPA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政府采购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第13课] 财政政策

主题:本讲介绍财政政策的概念、主体、工具、目标、类型;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公开课:财政学导论

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

讲师: 蒋洪,陈工,刘晔,陈志勇,薛钢,梅阳,曹富国,王敏,温来成,刘蓉,马骁,

集数: 13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经济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课程简介: 《财政学导论》课程是一门入门性质的财政专业导论课,内容分为“财政学概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五个方面,通俗易懂地告诉您为什么要关注政府行为,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并花到哪里去了。有助于您掌握分析与评价公共问题的方法,了解财政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