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三国演义》的正统观与“拥刘反曹”

主题:正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政治伦理观念,在国家政权和低位继承层面强调合理合法的正统。《三国演义》特别强调蜀汉正统,否定曹魏和吴两个政权,尤其是贬斥曹魏篡逆,有非常明显的“拥刘反曹”思想。蜀汉正统和“拥刘反曹”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达方式,小说形成这种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的原因,一是史学界正统之争的影响,二是作者对小说形成过程中民间思想的继承,三是汉族民族意识的间接反映。

[第2课]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主题:《三国演义》作者认为,历史事件的走向和人的命运都是由天决定的,是天的旨意,由天主宰着人类社会,大到朝代更迭,小到个人的命运,都由天来安排。这种天命的观念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可以上溯至《尚书》,汉代儒者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天命观的影响更大。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天人感应的预兆、谶语、天象与人事的对应以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命中注定论。小说的天命思想,既有对传统观念的继承,也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第3课] 《三国演义》的价值观与诸葛亮形象

主题: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小说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即以儒家道德取向为主导的价值观。小说通过诸葛亮的理想追求和一生事业,塑造了一个贤相的典型,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思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舍生取义精神都表现出强烈的追求道德价值的特点。同时,小说还通过诸葛亮入仕的特殊性、在维护正统和追求统一中实现个体价值以及不以成败论英雄等方面表达出道德价值观思想。

[第4课] 《水浒传》与酒文化

主题:中国酒文化悠久而丰富,《水浒传》中有大量的酒与酒文化相关的描写,是中国酒文化在小说中比较早又比较集中的表达。从小说中对酒的观念上来看,主要体现为一种江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英雄好酒不好色,酒量和本事成正比,通过酒性表现人物性格等。同时,小说又是宋元时期酒俗的艺术化记录,包括酒的种类,以及酒店、酒器、酒菜、酒礼等酒俗都有较为详尽的描写,为我们了解古代酒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第5课] 忠义思想与《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主题:当代读者普遍对《水浒传》后半段表示不满,原因就是对招安结局部能够接受。招安是《水浒传》历代读者关注最多争议最多的问题。和招安结局密不可分的另一个问题是小说的忠义思想,二者常常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在小说的接受史上,封建时代的读者和当代读者的观念是不同的,封建时代,肯定忠义便肯定招安,否定忠义便否定招安。当代读者的接受状况比较复杂,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是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角度对待招安和忠义思想的,1975年,又掀起了一场批判宋江“投降派”的运动,新时期以来,学者们的观点呈现多元,而网民的观点又很感性。小说的招安结局是成书过程中就有的因素,而写定者将忠义思想植入到小说中后,招安就是一种必然。

[第6课] 江湖文化与《水浒传》的女性观

主题:《水浒传》的女性观是落后的,这一点是学术界的共识。形成这种落后的女性观的直接的原因是江湖文化,在江湖文化中,侠和色是对立的。在历史上,侠与色并非对立的,只是侠不重色而已,但是,到了宋元以后,侠和色开始对立起来了,《水浒传》受此影响很深。在小说中,好女人男性化,而美女都是祸水,很多英雄都是因女色的原因逼上梁山,绝大部分英雄都能过美人关。近代秘密结社、帮会等组织,也对犯色戒惩处严格,这也从侧面证明江湖文化对《水浒传》女性观的影响。

[第7课] 儒家文化与宋江形象

主题:宋江是《水浒传》中受争议最多的人物,因为这个形象本身非常复杂,既有儒家文化的特征,又有绿林江湖文化的特点,还掺杂了道教文化、市民文化的因素。但是,主体和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宋江身上表现为仁义、才智、忠孝和诚信等四个方面的特征,作家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文化,把绿林英雄改造为封建社会的完美人物。

[第8课] 《西游记》的“三教合一”思想

主题:《西游记》是一部融合了儒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巨著,并且大力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小说中处处表现出三教合一的描写。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融合三教特征的,尤其是孙悟空,他出身道,皈依佛,言谈举止和道德追求又是儒家的观念。而佛、道在小说中是合作的关系,他们的理想又是儒家的和谐太平。小说中除了间接地表达之外,也有作者通过人物之口直接表达。《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观念在明代是一种流行的思想,三教在中国历史上有对立也有交融,交融是主流,所谓合一主要指的是彼此尊重并存,互相借鉴,互相融合。

[第9课]猪八戒形象与小农思想

[第10课] 禅宗与贾宝玉形象

主题: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他的基本思想是见性成佛,倡导不修之修,强调顿悟,它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顿悟成佛的观念深深影响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按作者原意,贾宝玉后来出家就是顿悟式的解脱。同时,贾宝玉又不是禅宗的符号,他的思想境界融合了庄子和禅宗的观念。宝玉顺化自然否定传统观念、倡导人性复归和个性自由以及“唯专己见”与无视权威等性格特征,都带有明显的禅宗痕迹。

[第11课] 《红楼梦》中的满族文化

主题:《红楼梦》是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融合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小说虽然是汉语文学,但其中融合进了很多满族文化的元素。作者曹雪芹的祖先是汉族,后来加入八旗籍,入关后他的家族因军功而一度成为显赫的权贵之家,雍正五年被抄。这样的家庭和民族背景使得曹雪芹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文化的元素。小说中既有语言、礼俗、服饰、祭祀等满族民俗,也有代表满族精神文化的萨满信仰内容。通灵宝玉与石崇拜、女儿论与水崇拜、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三魂说、风月宝鉴与萨满铜镜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12课] 家国同构与《红楼梦》中的贾府

主题:《红楼梦》中的贾府在组织结构、治理方法、道德体系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和封建社会保持高度一致,这种现象叫“家国同构”,因此,通过贾府就能看出整个社会的风貌。贾府的基本体制是家长制,中国自古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宗法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就是家长制,扩大到一国就是君主专制。从贾府的治理手段来看,表现为仁治和礼治的结合,贾府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封建地租,同时,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后继无人。这些特征都和封建社会末期的情形是一致的。因此,贾府一家的衰败就预示了整个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大连大学公开课:四大名著与传统文化

学校: 大连大学

讲师: 高日晖

集数: 12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文学

课程简介: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更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和艺术化的载体。《四大名著与传统文化》课程共12讲,每讲选择一个小说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命题,涉及传统文化中的诸子思想、佛道观念、民俗、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各讲既独立成篇,又互相关联。能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四大名著的思想内涵,并拓展学习传统文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