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四书”成立:本课程的内容、目的与方法

主题:本讲讲述本课程的内容、目的和方法。处理三个问题,即:何谓“四书”?为什么要讲“四书”?如何讲、读“四书”?概述在发端于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过程中“四书”怎样被建构起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接着从历史、理性以及德性等角度分析当今扩大“四书”讲读的必要性。最后指出阅读“四书”需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第2课] 学教不倦:《论语》中修己安人的孔子

主题:本讲首先从对孔子历史地位的不同认识谈到应该根据《论语》来论孔子与孔学;接着概述《论语》的成书、流传及读《论语》的方法与主要参考书。然后依据《论语》,从学、教、仕、述四个方面,讲述孔子的生平与志业,特别指出其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最后通过明确孔子的社会理想、文化承担及政治目标,过渡到下一讲。

[第3课] 摄礼归仁:《论语》论修己安人何以可能

主题:本讲讲述孔子如何通过对礼坏乐崩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的思考作出德性自由的肯定,回答了修己安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包括如下内容:从反省礼的含义提出礼之本的概念,义是礼之本,仁是义之本;对礼、义、仁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诠释。最后从仁的含义:活得像个人,把人当人看,说到需要追问人是什么,过渡到下一讲。

[第4课] 尚德为己:《论语》论修己安人如何可能

主题:本讲根据《论语》,讲述孔子对于修己安人如何可能的问题的答案。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人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孔子把德性生活作为人的生活的中心;其次要确立道德意志对于行为的绝对主宰,孔子排除命定主义、神权主义及虚无主义对于行为的影响;第三要建立起普遍的良善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反对强力及暴力,主张德治。这个答案规定了中国学术思想作为德性之学、人文之学及教化之学的基本方向。

[第5课] 明德亲民:《大学》论修己治人

主题:本讲讲述《大学》的修己治人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解释为什么在道统论崩溃以后本课程依然接着《论语》讲《大学》;其次讲述《大学》思想的两个知本,即:明明德于天下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本;第三,讲述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节事实上都在强调修身的重要;最后指出围绕修身的三个问题需要回答:身何以可修?身何以应修?身如何修?过渡到下一讲。

[第6课] 修德凝道:《中庸》论成己成物

主题:本讲讲述《中庸》如何从天道性命相贯通的立场来回答修己安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庸》的文献学研究,讲述为什么可以认为《中庸》是先秦儒学接着《论语》《大学》的一个作品。第二,《中庸》的义理学研究,讲述《中庸》三个部分的基本义理,一是总纲,概要回答修己安人的人性基础、工夫入路及理想境界的问题;二是具体阐释修德的工夫;三是展示凝道的境界。

[第7课]辩承三圣:《孟子》中的圣人之徒孟子

[第8课] 仁义内在:《孟子》论修己安人的人性根源

主题:本讲讲述《孟子》对修己安人的人性根源所做的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梳理中国思想中人性问题的讨论的主要派别及其演变源流;二、详细展示《孟子》中性善的四个方面的论证,即: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孟子与告子辩性善,孟子称尧舜论性善,孟子论何以有不善。

[第9课] 9性由心显:《孟子》论修己安人的工夫入路

主题:本讲讲述《孟子》对修己安人的工夫入路所做的指点。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工夫论在儒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二、《孟子》对于成德工夫的具体指点,包括分辨性与命、大体与小体,确立起道德的自我;存心,养心与尽心;以心正言、以志帅气及知言养气;扩充等;三、课程简短的小结,综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关于修己安人何以可能及如何可能的主要意见。

江西财经大学公开课:修己安人话“四书”

学校: 江西财经大学

讲师: 吴通福

集数: 9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哲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修己安人这一儒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为核心,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文献学和义理学两面,紧扣修己安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讲述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代表的古典儒学的发展过程,揭示古典儒学的基本要义,提示进一步阅读、理解“四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对于具有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普通国民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精神传统,激发情操,感奋意志,廉顽立懦,宽鄙敦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