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人身围之事物:环境

主题: 从语言语义上介绍了环境概念,阐明了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与物质观的联系;从人地协调角度分析了环境的基本特征;运用大量实际图片展示环境类型及其空间分异。

[第2课] 寻天人合一:环境问题

主题: 从人类起源角度阐述人地关系及其发展;讲述环境问题,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从人类认知特征与地球环境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阐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全球性十大环境问题。

[第3课] 环境地学与风水理念之比较

主题: 从介绍了环境地学概念 学科体系,阐明了环境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运用相关实例,阐述中国古代人民临场校察地理环境的方法,即风水理念,分析了风水理念的原则与环境地学的相互联系。

[第4课] 圜则九重:地球环境系统概况

主题:阐述地理坐标体系和世界时区,阐述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及其环境意义;分析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地球上的地质循环、物理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驱动力。

[第5课]气乘风则散:城市大气污染防治

[第6课] 东流不溢:地表水分循环

主题:从分析屈原的“东流不溢,熟知其故?”入手,阐述地表水分循环概念及其驱动力,以及水分循环的资源与环境意义;从环境地学角度介绍了美国加州跨流域调水、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

[第7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岩石圈的形态

主题:阐述地理坐标体系和世界时区,阐述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及其环境意义;分析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地球上的地质循环、物理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循环过程的驱动力。

[第8课] 地方九则:土壤及其生产功能

主题:在介绍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的土具有长养和化生的特征和相关土壤学知识的基础上,阐述土壤概念和物质组成,土壤剖面及其在地球环境系统中的位置,土壤肥力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生产食品(food)、饲料(feed)、纤维(fiber)、燃料(fuel)和原材料(raw material)的能力;阐述中国五色土、土壤空间分异规律和土地质量特征,倡导珍惜土壤资源。

[第9课] 化生万物:土壤生态环境功能

主题:从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土的特性是长养、化育,即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入手,阐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位置及其生态环境功能(①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②土壤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③土壤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④土壤能够储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⑤土壤具有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运用图片资料阐述中国土壤环境问题。

[第10课] 丹砂置田苗则死:土壤污染源及其污染物

主题:从中国古代名言“丹砂置之于田,则苗尽死”人手,阐述土壤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平台,以及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其特征;运用大量图片资料讲述土壤的主要污染源及其排放特征;综合剖析土壤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以及土壤重金属元素对生物体的作用特征;简要介绍区域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及其分布特征。

[第11课]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讨

主题:从“Healthy soil = healthy food=healthy people”国际理念入手,综合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发展历程,阐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原则和机理;通过实例分析采用研讨式介绍了实用性修复新技术和实用生物修复技术。

[第12课] 世界公园:南极环境地学概况

主题:运用图片资料比较了南极与北极的地学特征(北极是三大洲包围着一个北冰洋;南极是三大洋包围着南极洲);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简史入手,阐述南极大陆的发现史,南极条约及其核心内容,南极位置与范围;运用大量图片资料阐述南极环境地学的特征(南极洲是世界冰极、寒极、干极、风极等),以及南极洲外围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同舟共济中的环境地学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讲师: 赵烨

集数: 12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环境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课程简介: 人们常将地球比作一艘飞船,在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飞船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面对矛盾人们唯有通过相互了解和掌握规律,才能达到同舟共济。作为调控人类与地球环境系统的学科,环境地学之目的是揭示地球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引导人们同舟共济地走向和谐永续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