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微博的兴盛与特征

主题:本讲讲述在网络传播的世界互联背景下,微博兴盛的社会现实缘由、强大传播功能的鲜明特征。2007年微博出现在美国。2009年是中国微博“元年”。2012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54.7%。微博之所以迅速成为网络传播新宠,其勃然而兴是社交网络发展便捷化与资讯媒体演进精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微博备受关注的强大传播功能,深刻体现了当代大众传播互动性、即时性和裂变性的新特点,具体展示出社会草根“知情与表达”追求的时代新变化,社会管理需要关注的新特征。

[第2课] 微博的品类与价值

主题:本讲讲述微博的不同品种、类别,紧扣其新媒体传播优势,深入、辩证阐释它作为社会“微动力”的复杂表现和影响。微博的出现,开创了网络传播全媒体时代,即它以文字、图片、声像、视频等不同形式形成网络传播新机制:在“点对面”的即时传播中迅速形成围观与互动,因围观与互动产生信息影响的“核裂变”,从而实现“微动力”的强大社会效果。不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微博用户的构成也由此体现其“自媒体”的多样性:成为个人、组织、企业的不同传播载体;形成政务、公益、销售等不同需求的文本;其传播应用无处不在。而由此,微博深刻体现出“微动力”积极与消极社会影响的复杂性。因此,“博识”微博,是全方位的,辩证的。

[第3课]微博如何由“微”而“威”

[第4课] 微博写作“七法”

主题:本讲讲述微博“微写”的7种方法。这7种方法基于微博突破传统新闻文体的革命性变化。微博从信息传播平台的Twitter和网络日志衍变而来,因其交流与传播目的,突破了单纯的记叙文本范式,具有了新闻传播价值与影响的自媒体功能。它突破文本的另一含义,是微博写作的不同形式混搭:文字、图片、声像、视频等或单纯成文本或组合成体裁,既有图有真相,又互动形成聚集效应。“微写”的7种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总结与探索,既是具体的写作技巧,也是微博的新闻体裁表现特色,包括导语式、评论式、公告式、广告式、长微博、文学体、仿写体等7种。与一般的写作方法总结不同,微博“突破文本”具有突破传统新闻文体的革命性意义,因此这“微写7法”,是“秀”好微博的具体要领与重要技能。

[第5课] 微博的制作与“秀”

主题:本讲讲述微博“微写”的整体含意与方法应用,突出其“写”的特殊延伸意义:即微博超越单纯写作的制作与“秀”,3个原则、2个技巧形成“秀”微博的谨慎技法。微博的传播,被形象地称之为“秀”微博。一条微博的传播,是结合了微写、制作与发布的全过程。“微写”与制作密不可分,或者说“制作”包含在微博的“微写”完成中。微博制作的“3个原则”是:使微博综合文字、图片、声像成为“全媒体”,及时迅速“抓主动”,立意体现“好策划”。微博发布的“2个技巧”是:早上与中午发布最受人们关注。由于微博文体突破了传统文本含义,微博的“微写”因此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写作。这既是进一步“博识”微博,也表明了微博“微写”的完整内容,以“博识”凝成“微写”,是超越微博写作的意义所在,发挥微博正能量的要求使然。

暨南大学公开课:微博:“微写”与“博识”

学校: 暨南大学

讲师: 喻季欣

集数: 5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文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分两个专题:在世界互联的平台认知微博(“博识”)、“秀”出微博自媒体正能量(“微写”)。专题一分2讲,专题二分3讲,共5讲,5学时。专题一强调“博识”:立足大众传播学,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分析,在开阔的世界互联网视野和纵横比较的新、旧媒体变革中观照微博,突出认知微博产生的缘由、表现特征、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为“秀”好微博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专题二着重“微写”:在凸现微博140字的写作限制上,紧扣其新媒体优势表现,深入阐述如何运用“微写”的7种方法、“秀”微博的3原则、2技巧,以展示出微博“微动力”的积极效果和社会正能量。 “博识”与“微写”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庄谐搭配,形成内容的整体性、认知的渐进性和教学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