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延安文艺与新文学发展

主题:本讲在新的文化视野中,重点阐释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运动形态,揭示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延安文艺构成了其中最重大的文化事件和文艺事件,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将“五四”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连接在一起。延安文艺正是在对中国文学经验即“五四”文学革命、“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的文学经验充分吸收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起的最具中国本土文化气象和中国风格的文学形态。以整体性的眼光来看延安文艺的发展,它在新文学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延安文艺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基本经验成为当代文学的制度和规范。延安文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难以割舍的巨大传统,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重大。

[第2课] 延安时期的小说与文体变化(上)

主题:本讲认为,延安时期的小说是延安文艺中影响最为深远、成就最显著的艺术门类,是“工农兵文艺”的成功实践。从这一角度看,以“五四”以后小说文体的发展变革为背景,将延安小说视为对“五四”小说欧化文体的本土化和大众化改造。同时将30年代的文学大众化运动、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和40年代初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视为延安小说走向成熟的三大背景事件。并且以《讲话》为界,将延安小说分为前后两期,以丁玲和柳青为代表,主要看他们在赵树理小说出现前的文体形态。

[第3课] 延安时期的小说与文体变化(下)

主题:通过对标志延安小说文体成熟的重大事件的《讲话》,以及赵树理的作品等具有重大文学史意义的史实的分析,阐述赵树理的小说不仅彻底改变了“五四”小说的欧化倾向,成为新文学中真正的农民叙述,而且他的小说非常注意对传统小说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这不但表现在他的故事的完整性和自然时序——所谓“从头说起,接下去说”,也表现在它的口语化叙述和对以叙述作为核心的文学手段的重视上,是一种完成了的和实现了的革命文学。此外,《讲话》后延安小说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孙犁,他的小说的特点是既去除了“五四”的欧化色彩,却又保留了一种抒情性和知识分子的雅趣味。

[第4课] 延安时期的诗歌

主题:通过对1942年前后延安时期诗歌运动及《王贵与李香香》的整体把握与个案分析,讲述延安文艺运动中的诗歌创作及其美学追求。认为延安时期的诗歌运动及其创作,是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在1942年以前,主要是风行一时的诗朗诵和街头诗运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民间谣曲的形式选择,“控诉”和“歌颂”的主题,成为延安诗歌的基本特征。时代赋予了诗人们政治与艺术的使命,群众性的诗歌运动与长篇叙事诗歌创作实践,为新文学运动与人民的结合,以及现代诗歌艺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5课] 延安时期的戏剧

主题:从延安时期戏剧运动及秧歌剧运动与旧剧改革等方面,强调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及戏剧改革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创造中,其中的“新歌剧”与“旧剧改革”创作及其艺术实践,是延安戏剧运动在创造为“工农兵”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以及自觉和有力配合与服务革命事业上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推陈出新”从多方面为中国戏剧艺术的革新发展与“百花齐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6课]延安女作家群及其写作

陕西师范大学公开课:延安文艺与中国新文学

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

讲师: 多人

集数: 6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文学

课程简介: “延安文艺与中国新文学”课程分为六讲,对延安文艺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文学史实及运动形态进行了综合阐释。课程特点: 1.内容丰富、新颖,具有前瞻性,既反映新文学发展中重大文化事件和文艺事件,又对延安时期经典作家进行再解读。 2.以专题性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3.注重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