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好臭氧”和“坏臭氧”
主题:臭氧是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在大气环境的研究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讲以臭氧为主线,简要介绍了臭氧研究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为“好臭氧”的平流层臭氧和“坏臭氧”的对流层臭氧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针对人们关注的CFCs与南极“臭氧洞”、北极会不会发生“臭氧洞”、光化学烟雾、区域光化学污染和全球对流层臭氧升高等大气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了大气污染的局地、区域到全球的相互作用。
[第3课]
雾、霾和PM2.5
主题:PM2.5和霾是近年来大众、政府和科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讲介绍雾和霾和PM2.5的科学定义,雾霾的区别和联系、相互转化特征。讨论了大气气溶胶的源汇、形成过程以及气溶胶尺度、寿命、源汇与其化学组成的关系。探讨了PM2.5等气溶胶细粒子对能见度衰减的物理机制、强调了霾和PM2.5分布的区域性以及对其削减控制的难度。
[第4课]
大气有机污染物
主题:挥发性有机物(VO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有机气溶胶(OA)是大气环境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对象。VOCs是大气光化学过程中的活跃物种,POPs中的二噁英类化学物质PCDDs、PCDFs和有机气溶胶的环境危害大,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本讲主要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化学行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特性和污染来源及其全球循环特征、有机气溶胶的分类和环境特征。
[第5课]
酸雨及其环境效应
主题:从酸雨到酸沉降,反映了人们对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来源、转化过程、沉降和环境效应认识的不断深入。本讲从酸雨定义出发,阐述致酸前体气体、气液交换、气相/液相/非均相化学、干/湿沉降、降水化学、酸沉降的环境效应等概念。讨论了中国环境特征下,酸雨和酸沉降的特征及其区域污染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