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引言

主题:引言包括两部分:考核方式和课程介绍。考核方式有“小论文”、“课堂笔记”和“五分钟演讲”三种,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条件任选其一。课程内容介绍为本讲重点。由以下三部分内容构成:1.开课目的:提高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2.教学计划,即三条线索:语文观念、语文景观、语文修炼。3.学习方法,需深入了解三个关键词:语文、高级、素养。

[第2课] 方言与母语

主题:1.问题导引:方言有无特定的文化内涵?说方言与说普通话时,思维方式有何不同?把中文、汉语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考量,母语意味着什么?2.知与不知:七大方言区、方言间发音、词汇、语法的差异。3.阅读思考:方言微妙的表达无法用普通话替代。中文和汉语有其特殊文化意义,应珍爱母语。4.课堂拓展:阅读三个单元,思考三个问题。

[第3课] 语言与思维

主题:1.问题导引:通过小游戏引入语言和思维的关系。2.知与不知:了解“语言的转向”和“语言工具论”两个学术概念,形成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初步判断与评价。3.阅读思考: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好文章,接近本讲核心问题:语言、语文不是工具,它们是思想本身;有了完美的语文形式,思想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则不会粗陋;语文学习,是思想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模糊而明确,由混乱而秩序的过程。4.课堂拓展:阅读两个单元,思考两个问题。

[第4课] 文言与白话

主题:1.问题导引:通过语料识别,引入“文言和白话的区分标准”这一主题。2.知与不知:文言的界定标准。3.阅读思考:A.文言和白话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B.写出好文章,不在于使用文言还是白话,重要的是“有话说”并“说得好”。4.课堂拓展:阅读两个单元,思考两个问题。

[第5课] 汉字

主题:1.问题导引:通过两个例子(延参法师、方言读古诗)引入“汉字重在表意”这一主题。2.知与不知:了解汉字“六书”、繁简差异。3.阅读思考:阅读许国璋、葛兆光的文章,思考汉字的文化内涵以及汉字与中国人思维的关系。4.好诗品读:朗诵、体味诗歌《字的研究》。

[第6课] 语词

主题:1.问题导引:追溯“给力”一词的来历,辨析外来语,进入“语词的密林”。2.知与不知:了解汉语语词的丰富性和来源的多元性。3.阅读思考:精读陈原、周泽雄、沈宏非的文章,学习札记的写法,激发语词创新的热情,反思糙词的滥用现象。4.好诗品鉴:王家新的《词语》。

[第7课]汉英之间

[第8课] 积极弘扬“猪跑学”

主题:1.题解:解释“猪跑学”的内涵。2.文史知识:理解旧式书信格式的文化意义,介绍学习文史知识的基本方法。3.应用写作:介绍传统师生称谓,体会应用写作并非仅止技巧,事关文化素养。4.对对子。阅读陈寅恪的文章,了解一桩有趣的文化史、教育史公案。5.课堂拓展:布置三个思考问题。

[第9课] 用一生来学习阅读

主题:1.检视课内阅读:通过检视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情况,引出阅读课外书的主题。2.重审课外阅读:对比日本、纽约的地铁阅读,反思阅读现状,介绍阅读方法,推荐阅读书目。3.课堂拓展:A.示范如何发现、利用书店和图书馆。B.示范如何精读好文章,如何做读书笔记。

[第10课] 写好文章

主题:1.题解:回顾本学期课程内容,重审课程目标。2.什么是“好文章”:明确好文章的标准。3.怎样写“好文章”:强调写作和思维的关系,写作和练习的关系。4.小结:课程总结。

北京理工大学公开课:语文高级素养

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

讲师: 姜楠

集数: 10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文学

课程简介: “语文高级素养”是北京理工大学为非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开发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共分十讲,引领学生沿三条主线省思、刷新语文观念,进入语文的密林,欣赏五光十色的语文景观,汲取融于生命的语文力量。课程着眼于修课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力求通过问题导引、知与不知、阅读思考、课堂拓展、结课考核等学习环节,达到以下目的:①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累,唤醒高等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志趣,培养热爱、珍视母语的情感和民族文化认同和理念。②使学生掌握汉语文的“高级常识”,锐化对语文现实的敏感,训练正面应对和深度探讨语文议题的能力。③丰富和深化对“好文章”的感知力、理解力,提升对各类语文文本(包括专业学习)的阅读和欣赏水准,进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