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为何人工智能科学需要哲学的参与?

主题:本讲主要从科学史的角度回顾人工智能科学产生和发生的历史,阐明人工智能科学和哲学思辨之间的大致关系。大致介绍图灵、司马贺、闵斯基、纽厄尔等在人工智能领域内颇有成就的大家,并介绍哲学家对于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贡献。还讨论了不同国家的哲学文化对于当事国的人工智能研究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牵涉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洲、日本、苏联、中国。

[第2课] 近代欧洲哲学与人工智能

主题:本讲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回顾了近代欧洲哲学家的哲学思辨对于“机器可以思维吗?”这个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启发。重点关照的哲学家有莱布尼茨、笛卡尔、霍布斯以及休谟。

[第3课] 康德、类比推理和“照猫画虎”

主题:本讲致力于对于哲学系同学耳熟能详的康德认识论进行一种人工智能化的重新理解,以便从其理论中抽象出一种足以指导当下“类比思维”研究的推理模型。还介绍所谓的“照猫画虎”程序具体是如何将康德的洞见带入具体的人工智能的建模工作的。

[第4课] 汉字屋论证(上)

主题:“汉字屋论证”乃是美国哲学家塞尔所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论证,以图从根本上质疑“机器可以思维”这一论题的合法性。本讲对这个论证的思路进行解说,并介绍哲学界对于该论证的反应。

[第5课] 汉字屋论证(下)

主题:本讲续接前讲,给出主讲教师本人对于“汉字屋论证”的带有独创性的批评意见。

[第6课] 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上)

主题:本讲深入讨论一个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难题:计算系统的纯粹机械的逻辑运算,是如何能够把握语义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的呢?主讲教师从维特根斯坦对于“颜色不相容”问题的思考来切入这个问题,并通过当代认知科学哲学的领军人物福多对于“中央语义系统是否可为计算主义模型所说明”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来凸显维特根斯坦之哲学思虑的当代意义。哲学家所为之殚精竭虑的这类问题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最典型表现形式,便是“框架问题”,即一个计算系统如何避免在表征一个行动的时候去避免表征与之不相关的那些可能行动后果的问题。

[第7课]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下)

复旦大学公开课:人工智能哲学

学校: 复旦大学

讲师: 徐英瑾

集数: 7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哲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科学史概要出发,讨论了哲学思辨和人工智能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人工智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近代欧洲哲学对于“机器是否能够思维”这个问题的思辨结论。尔后,讨论了如何从当代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解读康德哲学,并从中得到一个关于类比推理的计算模型。本课程也讨论了当代美国哲学家塞尔对于“计算模型如何获得关于符号的语义知识”的忧虑,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忧虑在计算机科学内部的表达形式:框架问题。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本课程试图为框架问题的解读给出一条尝试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