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老子面临的挑战

主题:“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章就将自己置于悖论的境地:道不可言,但老子自著五千言,因此,遭致了后学如白居易的嘲笑。老子之所以打破自己立下的规矩,实际上是突入语言的界限,绕不可说而说。具体说来,老子用了三种方法说不可说:1.强为之名;2.损之又损;3.正言若反。

[第2课] 强为之名:作为命名的艺术

主题:面临不可说,老子硬性地突入语言的界限,用命名的方式,形式指引出那不可言说的“道”。这种思维方式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一脉相通:命名不是给予标签,命名是确立一物在世界中的位置,命名与阐释相伴而行。

[第3课]强为之名必绕不可言说而言说

[第4课] 损之又损:以言去言的艺术

主题:“不可言”,即没有任何可以把捉之处。通过语言,通过命名,很容易给人造成迷惑,将语言坐实成可以把捉的对象。为了消除这种迷障,老子运用了“损之又损”、即“以言去言”的方法,用语言消除语言的弊端:每次的命名、描述,都相伴一种相反的说法,使语言无可把捉。如“母”与“婴儿”,如“无”与“有”,如“大”与“小”。

[第5课] 从“以言去言”来理解《道德经》中的比喻

主题:以言去言,最典型地表现在《道德经》中大量的比喻之中:为了防止人们“死在句下”,老子运用了许多的比喻,来对道进行多方拟议:恰如钱锺书所说:星繁则月失明,连林则独树不奇,应接多则心眼活。比喻的原则是“引喻取分”,我们要防止解读老子时,错将比喻认作真实。

[第6课] 正言若反

主题:“正言若反”,典型地体现了老子“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具体说来, 《道德经》中的“正言若反”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1.同义词必使其乖离:如大音希声。2.反义词必使其相合:如大白若辱。

[第7课] 总结

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尽管老子成功地用了三种方式说不可说,使我们后学对“道”开始有了亲切的了解;但并不等于说,老子树立了对道的言说的绝对的权威,后人只有遵从,只能照着讲。如何接着讲,是我们必须要迎接的挑战。

厦门大学公开课:老子的语言世界

学校: 厦门大学

讲师: 黎兰

集数: 7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课程简介: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章就将自己置于悖论的境地:道不可言,但却自著五千言,因此,遭致了后学如白居易的嘲笑。主讲老师黎兰梳理出老子说不可说的三种方法:强为之名、损之又损、正言若反。通过细致的原典分析,让我们理解:老子之所以打破自己立下的规矩,实际上是有意识地突入语言的界限,绕不可言说而言说,从而开启了我们进入道境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