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概论

[第2课] 海洋与人类物质文明的生产

主题:适应于海洋环境,人类创造了船舶、航线以及包括指南针在内的一系列与航海相关的物产;小农生产在海洋贸易拉动之下的巨大变化。一、中国“福船”在木质帆船时代的意义;二、中国航海路线以及航海术的贡献;三、农业生产规模化与手工生产的批量化;四、中国产品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

[第3课] 海洋与人类制度文明的生产

主题:为适应人类在大海上的活动,人类创造出了诸多新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的制度。一、中国市舶司制度;二、明代漳州月港作为开放的“特区”;三、清代闽台两岸对渡制度与十三行;四、“侨批”等海洋经济活动催生的制度;五、推动民族意识、动员全民的“东印度公司”。

[第4课] 海洋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生产

主题:面对海洋,人类产生了新的精神诉求与知识体系。一、海洋生活习俗与审美;二、妈祖与中国海洋族群的孝道;三、区域海洋文明对主流文明的反哺;四、航海知识体系的传承;五、海洋意识与文学艺术形象。

[第5课] 文明的对话与冲突

主题:海洋是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与对话的平台,16世纪以来,东西方文明在太平洋上相会,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体现出中国海洋文明的和平发展特征。一、妈祖与波塞冬、海神所代表的差异性;二、“向东方”、欧洲人的航行与东方人的航线;三、中国海商与东印度公司;四、世界大同与“海峡华人”。

福州大学公开课: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

学校: 福州大学

讲师: 苏文菁

集数: 5

授课语言: 中文

类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社会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课程简介: 我们绝大部分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人类与土地的互动。当人类从陆地跨向海洋之后,新的文明体系必然产生。本课程从海洋文明的基本概念、海洋族群的基本属性入手,对伴随着人类大规模进行海洋贸易、移民等活动而产生的文明形态与内容进行了梳理。课程从人类跨入海洋之后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最后,对中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由此,不仅从中华海洋文明的和平发展特征上看出中华文明的总体特色;而且,为今天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本土文化资源。